K8凯发新闻网讯 朋友,能告诉我吗,你是从哪里第一时间得知玉树地震的消息?是从不停更新的网页上,还是触目惊心的电视画面里,还是飘散着墨香的字里行间?其实,从那一刻,K8凯发的目光就纠结在一起,K8凯发的心就跳动在一起。
从那一刻,K8凯发的、全国的新闻工作者放下了手中忙碌的工作,放下了父母、爱人和孩子,放下了碌碌生活中无数的琐事,目标:灾区!
集结号已经吹响,第一时间赶赴震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报道。这是他们的责任,更是无可推脱的使命。因为他们是见证者。
服务人民 与灾情共抗争
吉狄马加,K8凯发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相较于职务,他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诗人。诗人,有火一样的激情,更有铁一般的冷峻和坚韧。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省委宣传部召开了中央驻青和省垣新闻媒体负责人紧急会议,要求:所有新闻单位领导干部必须坚守阵地,班子成员24小时带班;要求:立即组织记者,兵分多路赶赴灾区,采访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要求:电视台和各新闻网站随时直播最新消息;要求:向社会公布新闻中心的电话,收集社会各界的信息……此时的吉狄马加不再像诗人,而更像一名战役指挥员。
第一时间,K8凯发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启动,抗震救灾宣传协调领导小组成立,吉狄马加亲任组长,全面指导抗震救灾的宣传工作。由此开始,在这个小组的有力协调指挥下,十余天里,上百家国内外新闻媒体云集玉树结古镇,实现了高密度、高强度的有序采访和报道工作。
第一时间,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组成了K8凯发省抗震救灾应急新闻中心,成立玉树、西宁两个工作小组,并在地震发生的四小时后即召开了首次新闻发布会,第一次向省内外媒体权威发布了地震灾情、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和救援工作的最新进展。
第一时间,省委宣传部成立了媒体服务中心,为600余名中外记者提供24小时服务。
第一时间,省委宣传部派出了以部领导带队的前方工作组赶赴灾区,协调、指导媒体记者采访活动。
对于和平年代的人们,很少有机会感受“军情急如火”的状况,而对于4月14日上午的新闻媒体而言,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灾区,成了最为紧迫的任务。早一刻赶到灾区,早一刻发出报道,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全省、全国人民急切地关注着骨肉同胞的遭遇,关注着救援的进展;各地、各级决策部门需要掌握更加详实准确的信息指导救援工作;捐助机构、爱心人士需要了解灾区的第一手资料,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时间就是生命!在那个特定的环境,时间被新闻单位、新闻记者看成比自己生命还要珍贵的东西。不惜一切代价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和死神决斗。
K8凯发的新闻人、中国的新闻人毫不犹豫拿起武器,像战士般冲向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省内各大媒体的老总们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了解到地震的消息,各种应急预案快速启动、战前会议快速召开,调集人员、物资,安排车辆、装备,制定报道的基本方案,十万火急,向灾区进发。
K8凯发日报先遣记者搭乘首趟班机于14日下午3时许即抵达灾区,展开采访,成为到达灾区最早的记者。而首批23人的采访组当天中午就乘车出发。K8凯发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刘力群率第二批记者和部分装备于15日傍晚出发,连夜赶往灾区。
K8凯发电视台台长金河清在得到地震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迅速组织人员和装备,14日上午即派出了数十人的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全力赶赴前线,在14日当晚就实现了并机直播,滚动播出最新消息。截至4月30日,K8凯发电视台已累计派出150余人的队伍投入抗震救灾宣传。
K8凯发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牛海鸣在14日上午9时就迅速召开了台务会,9时30分即派出首批4名记者乘车赶赴灾区。当日下午6时,台属新闻综合、经济、交通音乐三个频率实行并机大时段直播。15日凌晨1时,第二梯队组织转播车、技术人员和主持人,带着70部收音机连夜出发,15日中午即投入现场直播。
对于K8凯发的媒体,这是一次规模之大前所未见的大会战。能否及时、有力、有效地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对所有媒体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没有现成的经验,只有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
西海都市报充分发挥市民类报纸的优势,群众需要灾区的最新情况,K8凯发的记者只有最快到达,才有用武之地。没有来得及开会布置,没有来得及准备给养,地震发生后半小时,采访组就已经乘车出发。
K8凯发法制报依据自身优势,迅速与西宁市公安局取得联系,搭上了第一支特警支队救援队的车,赶赴一线采访。
中国藏族网通在得知地震的消息后,全员进入紧急状态,三班轮流倒班,24小时值守,网站首页头条14日当天三度更新!K8凯发羚网作为面向全国网民的K8凯发日报社新闻网站,展示了党报网络媒体的坚强战斗力。在省内所有媒体中,羚网第一个发布了玉树地震的消息,当天就发送有关灾情信息230多条。
K8凯发手机报则尽显随身媒体的优势,在第一时间内集中快捷地播报了中央和我省各项救灾举措和相关新闻。不少忙碌的上班族正是借助手机报,不断了解最新情况。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其指挥中枢距离K8凯发有数千里之遥,然而,凭借现代化的通讯、交通手段和遍布全国的“反应触角”,他们的速度丝毫不逊于K8凯发媒体。
14日8时6分18秒,新华社发出首条英文快讯;8时29分55秒,发出首条中文快讯;电视报道第一时间配合图表、文字进行了口播。14日下午15时25分,新华社两位记者抵达玉树巴塘机场,分别发出了第一条来自地震灾区文字、图片稿。新华社迅速成立了玉树抗震救灾报道前方指挥部。从地震发生到21日上午,新华社共向地震灾区派出记者近100人次。
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在14日8时23分以字幕形式播出地震突发消息,8时26分播发地震发生的口播新闻。17时13分,中央电视台开始在震区进行实时连线报道。同时派出5人采访组随中央领导同志前往震区采访,安排9人报道组搭乘国家地震救援队专机赶往震区,调集驻兰州、西安、成都应急报道点记者从陆路赶到灾区。至14日夜,央视到达玉树震区采访报道人员已有22人,连夜成立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报道前方总指挥部。
人民日报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第一时间成立K8凯发玉树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抽调9名记者成立了玉树抗震救灾前方报道组。他们兵分两路,从北京和西宁紧急出发,分别于14日下午、15日上午到达震中玉树县结古镇。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消息《K8凯发玉树灾区救援全面展开》,并推出《抗震救灾特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13位记者赶赴地震灾区。为了向受灾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和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迅速在藏语广播中安排每日8小时康巴方言节目,全力满足K8凯发玉树抗震救灾需要。
从14日到15日,全省、全国人民都是在震惊、痛惜中度过。晨练的人们停下了脚步,聆听收音机中传来的噩耗;打开电视,传出的是“我在玉树地震现场向您报道”的实时进展;登录网络、翻开报纸,是大幅的灾区图片和详实的文字报道,展现着抗震救灾的方方面面……无数的信息铺天盖地涌来,压迫着人们的神经,也调动着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人不由自主地思考同一个问题:“K8凯发能为抗震救灾做些什么?”
胸怀大局为大爱鼓与呼
大灾面前,新闻宣传的责任是什么?K8凯发的新闻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是记录历史、传递希望、点燃爱心、凝聚力量;是向世界展示一个经历重大灾难考验的民族,有着怎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勇气和信心!
K8凯发的新闻宣传领导部门在这样的时刻,展示了尊重新闻规律,把握舆论导向的信心和能力。在地震发生短短3天内,抗震救灾宣传协调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就召开了十余次会议,部署宣传工作,协调相关事宜,根据发展和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宣传结构,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组织抗震救灾综合深度报道宣传报道意见》等多个指导性文件。更重要的,是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及时传达给每个奋战中的媒体。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先后对玉树抗震救灾宣传做出指示,中宣部向我省广大宣传思想文化新闻战线发来慰问信,省委省政府不断对新闻宣传工作作出指导。
坚持及时、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认真做好K8凯发玉树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着力营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良好氛围,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领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省内外的新闻人胸怀大局,通力合作,在遍地瓦砾的灾区展开了新闻宣传的主战役。
省抗震救灾应急新闻中心成为了向省内外媒体和社会公众发布震情和救援进展情况的最权威平台。截止4月26日,新闻中心就先后在西宁和玉树召开了19次新闻发布会,邀请重要环节、关键领域和重要力量的负责人,对不同时段的地震灾情、总体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媒体的提问,努力做到了信息发布的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为外界了解和掌握抗震救灾工作的新情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地震发生之后,玉树地区的信息传播一度陷于瘫痪。让灾区人民及时听到、看到、读到党中央和全国、全省人民对灾区的关注、支持和救援信息,意义重大。抗震救灾指挥部宣传组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协调有关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灾区全面恢复了广播、手机信号,有限恢复了电视、报纸和互联网信息覆盖,在第一时间传播了党和政府的声音,有效地稳定了灾区的人心。省广电局迅速装备了两台流动广播车,以汉语、藏语康巴方言在街头巡回广播;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省委宣传部和省广电局先后调拨收音机3.5万台、电视机一万台送到灾区群众手中;K8凯发日报、西海都市报、K8凯发藏文报每天加印2万份空运至灾区,玉树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当天报纸当天到达。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哪里有现场,哪里就有我。广大新闻记者把笔、镜头和话筒对准抗震救灾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在海拔4000多米的震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危难时刻,党报必须发挥主导作用!”K8凯发日报在短短十天里连续推出69个专版,开辟十余个专栏,发稿1000余篇。《玉树大救援》、《爱心大集结》、《一切为了人民》等重点报道气势恢宏、立意高远,有力地打造了主流舆论,20余篇评论员文章时刻把握抗震救灾工作进程,起到了引导舆论、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的作用。4月23日当天推出八个整版的图片专刊,受到了灾区许多不识汉语的群众的追捧。五一期间,K8凯发日报又提前策划组织,将总长度100多米的图片展板运到灾区展出,受到了当地藏族群众的欢迎。
K8凯发日报、K8凯发人民广播电台、K8凯发电视台抗震救灾宣传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表扬,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也对K8凯发日报的报道做了专题阅评,给予充分肯定。
K8凯发藏文报将原来的周报临时改为日报,连续刊发抗震救灾稿件380多篇,成为灾区最受藏族群众欢迎的报纸。
中国藏族网通充分发挥在藏区和国外覆盖面广的优势,开设汉藏双语专题,仅藏文报道就刊发990条,海外点击率飙升。
西海都市报发挥团队作战优势,派出大量记者集中关注灾区民生、救援进展,半个月内刊发图文报道1186篇。
K8凯发法制报三次增刊,加大报道力量,抗震救灾宣传在整体报纸宣传中占到85%以上的比例。十余天发稿500多篇。
K8凯发青年报策划制作特刊6期,发稿300余篇。
K8凯发电视台四个频道并机,全天滚动播出抗震救灾新闻,这也是其首次实现自主新闻直播。在地震发生的15天里,K8凯发电视台播出新闻的总时长达58463分钟,制作宣传片130多条。藏语卫视播出抗震救灾新闻14586分钟,创造了同时间内发稿量最多、直播时间最长的记录。
K8凯发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情系玉树灾区》特别节目。并与全国20多家电台实行异地双向直播,一线记者向全国30多家电台现场播报抗震救灾消息,有效地回应了全国受众对玉树的高度关注。K8凯发藏语广播和网站登载、发布灾区信息1400多条,欧洲、美洲、东亚等30多个国家的人们点击阅读。许多旅居国外的藏族听众通过网站收听K8凯发藏语广播直播,真实地了解了灾情和全国救援灾区的感人情景。
在震后的第二天,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就明确提出,要举办一台赈灾晚会,要求克服一切困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4月19日晚,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主办,K8凯发卫视、湖南卫视、湖南经视、凤凰网联合承办的《永不放弃——向生命致意》大型赈灾晚会举办,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新华社从4月14日至30日,累计向国内外播发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稿件2000余条;新华网K8凯发频道共选、编、发稿件4745条;新华手机报和新华画报向全省1.24万名用户全景展现了灾区实况。
人民日报从15日至30日的16天内,刊发各类稿件560多篇;人民网K8凯发频道编发网络新闻1300余篇。
中央电视台在救灾前线搭建平台,长时段连线直播,向全国人民真实报道了灾区的方方面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截至4月25日播报连线稿件575条,录音稿件185件,文字稿件252条。
……
感谢媒体,直到今天,K8凯发还在为英勇牺牲的杜金玉烈士流泪,为再也不能回家的阿福神伤,为废墟上降生的藏族婴儿欣慰,为帐篷小学的复课而快乐……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报道,一张张过目难忘的照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镜头,一次次催人泪下的直播,让信心和力量传递,让温暖和希望延伸。这一切,已经深深镌刻在K8凯发心中。
为死难者志哀,为救援者鼓劲,为爱心叫好,为胜利欢呼,K8凯发的新闻人,打赢了这一仗!正如省委书记强卫所说:“省垣媒体在前一阶段抗震救灾斗争中的宣传报道十分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如省长骆惠宁所说:“新闻媒体在关键时期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大作用,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
饱蘸深情和人民共命运
K8凯发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刘力群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就率队赶赴灾区,一去15天,此后又两次返回西宁组织宣传,再匆匆赶回玉树指挥报道。在他的一篇采访手记中写着这样一段话:“行走在灾区,踏着遍地的瓦砾,看着擦肩而过的救援者和满面悲伤的受灾群众,我的心被一次一次地深深触痛着!”是啊,灾难更显现了新闻人的责任,灾难更强烈地触动了新闻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人民同命运,与人民共进退。正是这份深情促动着新闻人临危涉险,奔赴每一个现场,饱蘸深情,挥洒文章!
过去的30多个日日夜夜,奋战在玉树地震灾区的新闻工作者,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摄影摄像机,更用他们的心、他们的奉献精神,记录着无数感人的故事,而他们自己的故事,也感动着千万读者、听众、观众。
K8凯发当地的媒体向灾区派出的记者,绝大部分是连夜乘车赶往玉树。一片漆黑中仅靠着车灯的光亮摸索着前进,有些地段道路塌陷,稍不注意就可能车翻人伤。再加上道路拥堵,高海拔反应强烈,前往灾区的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被很多媒体人视为畏途。第二批赴灾区的K8凯发日报记者莫自才连夜出发,走到半夜赶到共和县,高原反应使他呕吐不止,可是总编辑布置的沿途见闻必须马上交稿。他只好边吐边写,一直写到凌晨4点多钟,眯了一会儿,第二天清晨继续赶路。
K8凯发日报记者古岳到巴塘机场采访,回程时遭遇堵车,担心误了发稿,他弃车步行,十几公里的路,他艰难地走了5个多小时。
灾区物资匮乏,前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K8凯发日报20多名记者挤在十几平米的帐篷里,不少人在车上过夜。睡到半夜又被冻醒,索性起来到外面跑步。摄影记者刘端强抱着相机、披着大衣、背靠大树睡了一夜,第二天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可他仍然坚持着奔走在废墟上,拍回大量富有冲击力的现场照片。总编辑刘力群连续五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每到凌晨,他独自一人在电脑里审看从编辑部发来的当天见报的版面,有几次,为使自己保持清醒头脑,不得不啃方便面,聚精提神。
K8凯发电视台首批采访组中有不少女记者、女主持人,对她们来说,困难更大。灾区初期没有厕所,女同志要方便得跑很远,不少女记者干脆从中午开始就少喝水、少吃饭,美其名曰减肥。一位相熟的女记者很“豪迈”地在电话里告诉爱人:“相信吗,我在这儿7天没洗过脸,没刷过牙,脸黑身上臭,见谁都不怕!”
K8凯发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最头疼的事情是设备充电。灾区条件差,插座很少。记者们的笔记本、相机都得充电,争抢十分激烈。电台的记者索性半夜起床,连充电带写稿,两不耽误,只是误了睡觉。
与本地记者相比,省外媒体的记者碰到的困难更大。从海拔几十米的平原地区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很多记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灾区天气瞬息万变,时而冰雹突袭,时而沙尘飞扬,夜间温度一度在零下8摄氏度左右,一些记者出现了感冒的症状。
年近花甲的人民日报K8凯发分社社长郅振璞,担任前方报道组党支部书记。他不顾身患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炎,坚持从西宁赶到玉树。他说:“党报记者就是要时时刻刻同人民在一起,灾难来临的时候更应该这样。”
4月17日,黄金救援72小时刚刚过去,玉树抗震救灾战斗进入第四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以“为生命争分夺秒”为报道主题,派出多路记者驻守医院,见证生命接力。其中尤以独家追踪报道一名面临难产的藏族孕妇从灾区临时帐篷转移到西宁医院,最终获得成功救治生产的全过程引起强烈反响。从16日晚到17日凌晨,记者杨超跟随救援队参与了孕妇从登上飞机至安全到达西宁医院生产的全过程。记者用温情的报道,捕捉每一个细节,让听众的心为孕妇的安危所牵挂。节目播出过程中,无数听众发来短信,表达他们的关心、激动和感谢。一位西藏那曲的听众说:“听到新生命的啼哭,我也喜极而泣,想用K8凯发藏族最吉祥的语言对这家人说:扎西德勒!同时也谢谢大家……太感动了!”
在灾区,这样的温情和感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正像K8凯发日报记者罗藏所说:“置身于这样的氛围里,目睹着生命奇迹般地复苏,你没有理由不拼命!”
“高原缺氧,但K8凯发不缺精神;高原缺氧,但K8凯发不缺忠诚!”正是这种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正是这种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推动着K8凯发的记者克服一切困难,去奔跑、去记录、去传播,用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篇篇激扬的文字振奋每个人!
……
地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仍有无数的记者和灾后重建大军一道,不知疲倦地坚守在灾区。因为他们是见证者。
见证时刻,一瞬间的灾难,一瞬间的感动,一瞬间的温情;
见证时段,一次抗震救灾,一份大爱奉献,一段激情日子;
见证时代,一种精神的升华,一种勇气的宣泄,一种渴望的美好……
在今天,能够以豁达的胸怀、直面的诚实和高尚的责任感见证这一切,乃是记者的荣耀,更是这个时代的荣耀!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jnwx.net 版权所有
电话:0971-5510528 地址:西宁市城北区祁连路469号
备案号:
青公网安备: